三大改革助推示范性专业建设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要求,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积极推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上成为改革的先锋”,做 “改革的示范”。

    2005年,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确定将“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院“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全面完成学院“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学院确定将管理创新作为工作基础,将“行业、企业、专业、就业(学生)”共同发展作为工作目标,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助推器”,系统开展示范性建设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实训教学组织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船舶类特色专业群建设

    为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学院将“船舶工程技术”等5个涉船类专业纳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船舶类专业与船舶行业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同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同行、资源建设与技术发展同行,将职业资格要求融于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融于课程体系、专业知识教学融于技能训练,形成了“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

    学院充分发挥原办学传统资源优势,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互动合作,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原则,指导建设5个重点建设专业,并纳入原国防科工委支持建设的军工特有专业体系,成为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与船同行、融学于做’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统领,5个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5个重点建设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了基于船舶行业和配套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为一体、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如船舶焊接技术专业按照“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和重组,构建基于船舶焊接工艺流程“项目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

    3.基于课程类型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了实践性

    专业核心课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分别实施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改革。

    学院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坚持“高等性”、“系统性”、“职业性”、“实践性”的课程属性,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坚持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模块化设置--将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语言课程(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3大课程模块系列;以“必需、够用、系统”的知识性学习为专业理论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以工具性语言训练培养专业能力,以系统化方法训练培养科学思维素质。

    高职数学改革与建设按照“服务专业培养要求、强化抽象思维训练、学会数学建模方法、掌握计算机工具”的改革目标,构建了“淡化理论推导、模块化多接口设计、分类分层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教学内容由专业负责人确定,模块化结构设计由数学教师制订,数学建模俱乐部与计算机数学训练由专项团队组织的高职数学改革与建设模式。

    英语课程改革是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本位、英语文化教育为基础、职业活动为主线,参照学生面临的学业、求职、实习、就业、未来职业活动等各种问题为切入点,重组课程内容、营造职业活动语言场景。构建了由“公共英语+科技英语+专业英语”三模块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公共英语教学实施目标考核模式后,第一学期新生3级通过率超过85%,一年超过95%,科技英语突出科技应用文翻译与写作,专业英语强调职业现场交流,学生英语应用水平得以提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计算机教学采用“BUS”教学模式与高技术应用等级证书目标考核模式。“BUS”教学模式以“固定内容、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循环讲授”模块式滚动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提高了学习的时间弹性;高技术应用等级证书目标考核模式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学生等级证书一次通过率超过96%。

    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掌握体育锻炼技巧、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为教学改革目标,以专项俱乐部为教学组织形式,在尊重学生体育项目选择自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一项体育特长,热爱一个运动项目,逐步养成锻炼习惯,增强团队意识。根据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差、船舶类专业毕业生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学院将学生出早操、身体素质测评纳入综合素质考评,受到用人单位赞赏,学院毕业生较好的身体素质与阳光健康的精神状态成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涵。

    4.实训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养成的一体化

    学院在构建实训教学的基础设施同时,十分重视实训教学条件的教育环境与管理文化建设,营造职业素养养成的软环境,在实训教学环节推进知识性学习、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的一体化。

    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一方面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项目设计、项目化教学组织安排,塑造现场化、仿真性职业活动环境;一方面通过典型的项目任务执行图、标杆性技术成果展示、警示性安全提示语,营造行业技术文化。在实训教学过程,引进企业生产“6S”融入实训教学管理,构建企业化生产性管理环境,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校外顶岗实习方面,根据“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理念,实施并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使各专业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比例达到100%;根据行业企业生产周期,合理安排顶岗实习进程,实现校企共赢;根据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培养要求,实行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双导师”制度、顶岗实习经历证书制度、顶岗实习期内学生在线学习与教师在线指导制度、专业教师巡视与回访制度,使顶岗实习“离校不离教、顶岗不断学”,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角色转变。